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运河开发区报 > 运河要闻 > 正文

德州:鲁西北运河畔崛起万亩生态林场

从企业包围村庄到森林拥抱城市

鲁西北运河畔崛起万亩生态林场

记者张海峰通讯员王建建姜玲燕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修复、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园区环境由灰到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城市功能由弱到强,居住环境由安居到宜居的跨越性转变,老工业区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大众日报》特此就我区实施生态修复工作的典型做法进行采访报道,现转载如下:

     寒冬时节,记者到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采访,这个老工业区里,时不时映入眼帘的却是冬季植树造林的热闹场景。在德州市污泥处理厂北侧,正在忙着整理土地的施工人员刘杰告诉记者,这个地块大概有130亩,原来是废弃厂房和建筑垃圾,“冬季种植落叶树种适应期长,可提高成活率,到春季再种植常绿树种。这里将种植白蜡、国槐、红叶李等乔木7000余株,还有迎春、月季、鼠尾草等灌木和地被植物,共50多个品种。 ”

  向东约七八百米的华能德州电厂生产区,南侧正在建设一个生态湿地。项目负责人刘志山说,核心区占地670亩,包括已经搬迁的部分村庄,还拆除了很多散乱污小作坊和违章建筑。这里将挖沟引水,植树种草,建设人工湿地,生物净化周边企业产生的工业中水,园内道路也采用“海绵城市”的做法,涵养水源,保护生态。

  位于鲁冀交界德州西部的运河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该区历史上就是老工业区,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占比达到七成以上,区内有全国煤化工领军企业华鲁恒升和全省第二大煤电企业华能德州电厂,还有多家棉纺织、垃圾发电企业,以及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等中小企业,环境压力大。全区23个村居中还有6个村的群众生活在工业区内,群众改善人居环境呼声高。

  如何突围? 2017年,德州市委、市政府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德州“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定位,要求运河经济开发区转变工作思路,合理布局,“以生态修复为总抓手”,全面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06亿元的17类64个生态修复项目。其中总投资26亿元的万亩大运河生态林场规划为“两带三区”,运河生态林带和西陈沟生态林带;西北防风林区、中部企业降尘林区和西南污处企业隔离林区。仅成方连片生态林场就超过7500亩,在交界地段、企业周边见缝植绿。采取国有林场建设模式,运河经济开发区负责拆迁腾空土地,市政府投资建设,上级林业部门和开发区合力推进,聘请专业绿化公司运作,养护期过后移交当地管理。

  去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在棚改等系列利好政策带动下,生态林场建设明显加快,所需土地来源,除通过城中村搬迁、拆违拆临、土地流转取得外,还对无法进行环保改造的40多家散乱污企业实施了关搬。目前大运河生态林场共种植法桐、侧柏、白蜡等林木近30万株,面积超过5000亩。在此基础上启动的西陈沟省级湿地公园项目以企业中水为主要水源,共种植乔灌木6.8万株,清新静谧的生态湿地已成为周边群众的休闲乐园;东八里生态湿地项目也正在加紧施工,明年初可基本建成。钟辛庄村村民李希文说,原来村庄离着企业三四百米,一出门看到的是烟囱、高压线、管道,现在规划的新家离着企业有1.5公里,紧邻运河景观带,周围是碧水绿树红花,空气也清新多了。

  记者了解到,生态林场的建设正在促进当地企业绿色发展。运河经济开发区顺利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筑牢了500亿级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华鲁恒升5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投产,130亿元新材料项目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华鲁恒升、华能电厂、绿能电力等投资25.5亿元实现超低排放。该区在今年工业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幅位于全市首位的同时,前三季度二氧化氮、PM10、PM2.5浓度三项指标同比改善幅度全市第一。

  从德州市来看,不久前我省公布的前三季度德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幅度、重污染天数减少幅度等“气质”改善五项数据均居全省首位。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张钊介绍,林场建成后将形成居住区和企业之间的有效间隔,变企业包围村庄为森林拥抱企业和城市。下一步将坚持发展经济必优先考虑生态效益、谋划城市建设必优先谋划生态建设、改善民生必优先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大运河生态林场和湿地水系建设,打造鲁西北生态涵养区,提升绿色竞争力,进而探索一条老工业区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修复“两带三区”布局图

▲建设中的东八里湿地

▲西陈沟生态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