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运河开发区报 > 运河要闻 > 正文

健全救助体系 筑牢社会保障“兜底线”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 文雅 通讯员 麻慧)记者从运河经济开发区社管局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区的民政工作职能定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民政业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全区民政对象的保障水平得以显著提升,民政事业发展更为均衡协调。这一方面体现出区党工委、管委会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方面,把准了民政事业发展的宏观导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区制定的规划,符合民政事业发展的规律。

困难群众生活有盼头
    民政事业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民政对象的生活保障上。家住铁西南社区的居民陈曰强今年已经45岁,家属没有工作,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是肢体残疾3级,小女儿正在上小学。“要是没有咱区社管局的工作人员,我肯定活不到现在,感谢咱区社管局的张局长,感谢政府!”陈曰强热泪盈眶地对记者说。 2008年初,陈曰强感到身体乏力,浑身浮肿,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尿毒症,对生活原本就贫困的一家来说,得了这样的病更是雪上加霜。想到自己没有劳动能力,孩子们读书的读书,残疾的残疾,陈曰强夫妇异常愁苦,甚至想到了自杀。铁西南社区居委会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向办事处反映情况,办事处报请区社管局,社管局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按程序为其办理了5000元的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帮其缓解了一定的生活压力。同时,区社管局多方寻求,为陈曰强找到了合适的肾源,又积极向市民政部门争取,为其解决了6万元换肾手术费救助金。目前,陈曰强已经成功做完肾移植手术。除此之外,还为陈曰强一家办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一家四口每月分别有460元的低保金。
    在我区,像陈曰强这样的民政优抚保障对象还有很多,区党工委、管委会本着“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原则,民政保障对象的保障水平快速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许。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标准年均增长达到8%以上,基本建成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了长期公示及基层干部和村(居)委会近亲属申请低保备案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保障制度申请、审核、审批工作流程,进一步增强了各类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充分发挥了民政“保基本、兜低线”的职能作用。
    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24万元,城市低保资金515万元,农村五保资金12万元。这些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让困难群众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优抚灾害救助暖民心
    2015年,我区社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为革命伤残军人、三属、参战涉核退役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等289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定补金共171.54万元。为89名义务兵发放义务兵优待金117万元,为23名选择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发放自主就业金32.4万元,“八一”期间走访慰问消防支队、困难优抚对象,发放慰问金7.35万元。做好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今年共为优抚对象报销医药费、发放护理费共计22.35万元。积极为各类优抚对象办理审批手续。为3名伤残军人办理了评残手续。
    制定完善的灾害应急机制,储备完善的救灾物资,所有工作提前部署,防患于未然。启用“金民工程”灾害救助系统,形成了村(居)、街道、区三级灾害救助网络,统一配备灾害信息员,灾害发生后,基层信息员将所属片区受灾情况和救助需求逐级上报,经过审核,区党工委、管委会针对需求进行相应救助,真正做到按需救助。
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
    除了保障民政对象基本生活和落实惠民政策外,我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实现了新跨越,目前,全区现有农村敬老院1处,民办敬老院1处,区福利中心1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8人,机构有偿代养共计80余人,养老机构入住率达80%。“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困难群众老有所依、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医有所保、少有所助、孤有所养而努力,为创建幸福运河,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重要增长极作出应有的贡献。 ”区管委会副调研员、社管局局长张世红告诉记者。
    在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工作方面,我区完成了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区居委会11个,社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社区服务资源得到优化,网络化管理不断完善;完成了14个村民委员会和11个居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了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并统筹安排用于社区开展养老服务;启动实施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作者:柴晶晶)